中传人在宁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
为献礼祖国七十华诞
我校学生奔赴海上丝绸之路
沿途重点城市
回访优秀毕业生
围绕母校变化和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历程
记录受访校友的想法与感受
留存珍贵的图文及影像资料
宁波
人文积淀丰厚
历史文化悠久
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
第一站
传传就带你来到这座氤氲的美丽城市
北京
BEIJING
宁波
NINGBO
光阴的故事
张斌宁
培养传媒新力量
做学子们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
张斌宁,2010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电影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张斌宁是画画出身,1995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4年与西北师范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美术和电影)都是视觉文化相关,我自己那时候是枚文青,特别喜欢看电影,喜欢一切和视觉文化有关的内容。”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后,张斌宁最终选择考博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深造。
▲工作中的张斌宁
▲记者在采访张斌宁
▲张斌宁和记者们的合影
▲送给校友的礼物(官微提供的传传钥匙扣、校友会提供的明信片)
丁杨明
有些遗憾,大学期间还应该做更多的事情丁杨明,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全国广播影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浙江飘萍奖获得者。1991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同年进入宁波电视台工作,现为宁波广电集团编委,新闻综合频道总监,多媒体新闻中心主任,集团外宣联络中心主任。
▲丁杨明大学时期的游玩照
广院外语系与宁波电视台的渊源深厚。据丁杨明介绍,宁波电视台曾经的新闻部主任葛广俊就是广院豪萨语专业毕业,他是宁波电视台的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经历了从宁波电视台的前期筹备到宁波广电集团几个发展过程。而现在,同样为广院外语系毕业的丁杨明也正带领着宁波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带队老师与宁波广电集团校友合照(左二为丁杨明)
李红
李红,199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现在为宁波电视台主持人、宁波主持人协会常务副会长。
离开广播学院21年,现在的李红仍对当年在白杨树下练声的场景记忆犹新。从入学起,她的班主任、现为中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赵俐教授老师就对他们提出了每天早上必须练声的要求。现为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的王明军老师也会经常出现在操场上,检查有哪些偷懒的学生没有早起练声。通过在各种环境里练声,李红逐渐明白了不同交流环境、不同交流对象、不同文体作品,要用不同的语态,以达到更完美的交流效果。她将每天早晨的发声练习形容为“校园最美的声音”,把自己后来取得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学校的培养。
▲李红
李红毕业后就来到宁波电视台当主持人,这一干就是21年。李红毕业时,主持人属于特殊职业,择业并不难。她当时没有主动向哪个电视台投过简历,在学校的双向招聘会上,很多单位会主动向应届毕业生抛出橄榄枝。她当时就面临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广西卫视、南京电视台等很多选择,考虑到父母都是上海知青,以及编制问题,毕业后的李红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选择到江浙一带发展。李红回忆道,“是宁波人的务实、细致、高效、周到打动了我”。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宁波电视台想办法联系上了她的父母,并给出了一些不错的条件,希望她能来到宁波就职。
▲李红在接受记者采访
尽管北京的平台不错,但李红觉得地方电视台能给她更多锻炼的机会,也能让她贴近基层。事实证明,她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2006年,宁波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看看看”栏目,力求从民生视角报道新闻,用百姓话语评述新闻。李红在节目中极具亲和力的形象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2012年,宁波遭遇56年来最大的强台风“海葵”,宁波电视台第一次打开了全部频道进行直播。面对从抗台一线发回的各种实时消息,在演播室的主持人必须具备优秀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李红将这个新闻事件视作考验自己播音能力的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向社会各界传递宁波台风的最新消息。最终,《防御“海葵”进行时特别报道》荣获2013年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去北京参加“金话筒”颁奖典礼的时候,她特意选择先回母校,去见见曾经的老师,回忆回忆之前的校园故事,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她曾经研习修读的“小黄楼”。问了老师才知道,原来的“小黄楼”已经变成现在的明德楼,早已看不出原来的痕迹。后来李红在颁奖典礼上听到自己获得“金话筒”奖时,惊喜之余,更觉得身上多了一份荣誉也多了一份责任。20多年来,中传的校园建筑可能在改变,但中传带给她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不会变,一直指引着她更坚定、更自信地看向未来。
王征新
王征新,2000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现为宁波广电集团视频工程师,主要负责电视转播、演播室设计、电视台系统维护等工作。
1996年夏天,王征新刚踏进广院的校门,对于报考广院的经历,王征新用“误打误撞”来形容,对于那时的他而言,电视行业是新鲜而又神秘的。广院的四年的专业学习,又与他后来19年一直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这份初始的偶然,造就了后来的必然。“这份工作,我干了快二十年,事实上,我也只会干这个。”王征新说道。
▲工作中的王征新
▲记者们与宁波广电集团校友的合影
陈阳
在企业全球化的今天
用专业知识传播中国声音
陈阳,浙江宁波人,91级文编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曾出国两年,后又在宁波广电集团供职,现任职于均胜电子公关部。
回想起大学生活,陈阳对学校的餐饮很是难忘。对于南方人来说,学校的馒头实在太大,毕业后老师也会在群里发广院肉饼(当时的肉条)的图片,能勾起当年很多美好、单纯的回忆。 中传的氛围是独有、且不可被复制的。“同学和老师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像朋友,平等、尊重、充分沟通。”陈阳相信现在也一样,这种师生情谊在中传不会改变。“母校的氛围塑造了学生的人格、审美鉴赏能力,从小地方考到北京,来到广院读书,要去弥补的东西有很多,特别是文编这个专业,音乐、美术、编剧、摄影等都要学习,感谢广院打开了我的艺术之门,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收获非常多。”陈阳感慨到。张传庆
张传庆,199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现为宁波均胜电子公关总监,主要负责均胜电子品牌传播。
离开学校已经二十一年,一提起广院,张传庆还是对当年的人和事如数家珍,一句“同学们之间的情谊是永不会断的”勾起了当年的回忆。除了珍贵情谊,母校还教会了让他受益终生的道理,张传庆仍记得当年新闻系院长曹璐老师在开学第一课讲解校训中“敬业”的含义。自此,他在职业生涯中一直把“敬业”作为基准点。“‘敬业’是我在从业过程中一直去坚守的,而我也会去不断丰富它的内涵。”他将“敬业”二字贯彻于大大小小的工作事务当中,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都会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完成每一项任务。
▲张传庆在向记者介绍公司概况
毕业以后,张传庆进入宁波广电集团,做过记者、制片人,干过数字电视产品开发,也搞过广电实体的经营。但是面对传媒圈的行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最终选择突破自我,改变现有生活状态,跳出舒适圈。“千万不要被那些所谓看上去舒适、其实并不舒适的圈子把你框住。我们很容易陷入怪圈,就是看起来很安全的,实际上并不安全,因为背后的东西是很难在一瞬间发现的。”对于张传庆来说,从传媒舒适圈中跳出虽意味着风险,却也意味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广阔、能有所为的天地。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历了五年的探索。从2013年到2018年,他开始尝试新的工作思路和职业方向,在经过多方比较后,被均胜电子的创新和国际化视野所吸引,最终决定投身先进制造业。
在传媒业的经历给予张传庆更加开阔的思维与眼界,他也利用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人脉,宣传中国制造,发出中国声音,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马不停蹄努力。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传媒人不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是中国品牌的发声者和代言人。
▲记者们和均胜电子集团校友合影
姚兰
姚兰,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广研所录音艺术专业,现任宁波广电集团交通广播副总监、一级录音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北京的向往促使姚兰与广院结缘,“那时我所有的志愿都选在了北京,广院就是我的第一志愿!”姚兰回忆道。提起母校,姚兰对广院的校园文化氛围感受颇深。姚兰以无线电技术专业考入广院,大三时,却进入学校组建第一届录音班,开始了两年的录音艺术的专业学习。本是工科出身的姚兰,毕业后却从事过广播业方方面面的工作,这也要得益于浓厚的校园文化浸染,多元化的大学生活给她未来的人生带来无限种可能。节目制作、主持人、记者、管理工作......不同的工作丰富了姚兰的阅历,每一份职业,对于姚兰,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从技术到艺术的转变,用姚兰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释放天性的过程”,领域的跨度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替她开辟了另一番天地。
▲姚兰和记者们的合影
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宁波交通广播的副总监,姚兰表示,“我们始终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不断地尝试,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走在交通广播的时代前沿。”基于微信公众号,宁波交通广播开设了《民生观察》等专栏;实现视频广播同步进行的模式,打造了《高朋满座》;提倡和鼓励广播从业人员利用新媒体资源,利用抖音等社交软件与观众互动,在推广自我的同时推广节目......
姚兰的人生际遇,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历程,不管是青春年少时选择专业跨度的果敢与勇气,还是当下践行推陈出新的职业精神,都值得中传的每一位学子深深敬佩。
宁波行VLOG
听到他们提起曾经在广院的故事、毕业后的人生经历和在宁波生活的感受,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认识着中传,也重新认识着这座我生活了20年的城市。
REC
这也是我第一次作为主采进行采访,从相机后面的角落里走出来真的很需要勇气和努力,尽管还是有一些经验不足,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真正的采访,这真的是很难忘的经历。
这次寻访过程中,我们牵起的是一条跨越了两代人的校园情感纽带。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年代,但对于校园的某个角落,或许都有着相同的记忆。
我也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在校友身上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跳出舒适圈,学会了去充实自己,享受最美好的大学时光,让这一份回忆永存心间。
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中传人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茁壮成长,在各个岗位做着平凡却不平庸的工作,坚守着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前往沿海城市宁波,和优秀毕业校友进行交流,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一些学校的趣闻,还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各自对于职业道路选择的看法,算是一门很有价值的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彰显传媒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发展的历程与贡献,以特别的形式献礼祖国70华诞。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统 筹 | 蒋 楚 沁
记 者 | 蒋 楚 沁 伍 莹 杨 臻 刘 珂 的
王 奕 涵 王 梓 赫
摄 影 | 杨 臻 刘 珂 的
vlog | 刘 珂 的
编 辑 | 伍 莹
责 编 | 刘 帆